最近爱上一套书——钟颖老师的《故事里的心理学》,他从 11 个经典故事揭开不同人生阶段的心灵任务,原来古老的智慧,早藏在小时候的床边故事里了。

其中一篇永恒少年特别吸引我的注意,这个概念最早来自瑞士心理学家玛丽——路易斯.冯.法兰兹,她分析经典故事《小王子》,认为这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男孩,心智停留在了青少年,只想要轻盈自由,害怕给出承诺或被任何事绑住,无法真正成为有担当的大人。

钟颖老师说,永恒少年已经成为一个普世现象:越来越多年轻人在离开学校后,无法持久地在工作或亲密关系中取得进展成就,对于进入成年人应该有的生活他们觉得很困难。

这让我想到近期的皮克斯电影《灵魂急转弯》,里头的主角22 号就是一个典型的永恒少年。

图片|电影《灵魂急转弯》剧照

困于被拒绝的经验,也拒绝长大成人

22 号是个感受不到生命火花,在人生先修班拖磨了千亿年的灵魂,不管是德蕾莎修女、甘地都教不了他,他总是一副厌世脸,不懂人生有什么好活的?不如他待在这里玩玩数独。

这里不会毁灭灵魂,地球才会!一次他跟新导师乔聊天时,揶揄了一番地球生活。相信观众们听了也是心有戚戚,活在地球的确很折磨灵魂呀!

不过活在地球不会只有痛苦,同时也有感官、知觉、情感等带给人不同刺激与体验的时刻,但对于 22 号来说,他找不到半点值得去活的理由。

这就像是害怕受伤,拒绝长大的永恒少年,他们可能受困于从前被拒绝的经验,就像 22 号在这么多导师的带领下仍旧失败,最后不愿意再朝下一个阶段前进。挫败总是伤自尊的,不如留在原地,永远当一个新生的灵魂,也好过被磨得伤痕累累。

图片|电影《灵魂急转弯》剧照

22 号就是 22 岁,初出社会就被浇熄热情

故事的转折在 22 号遇上乔之后,他是个意外死亡的爵士钢琴家,一生过得平淡无聊却急切想重返地球,让 22 号开始好奇,为什么他会这样?活着不是一件苦差事吗?

因缘际会之下,他和乔一起跌落人间,第一次感受到饥饿、吃到披萨、听见音乐、吹到微风、看叶片坠落、与人谈心,才渐渐发现也许活着真的有些什么,这一趟生命并不是这么不值得来的旅程。

或许我们可以说,22 号代表的正是22 岁,那一个从学校毕业,进入社会体系,要为自己负责的大人年纪。起初我们跃跃欲试,觉得终于可以大展身手,把世界改造得更美好,将来一定能够闯出一番大事业!

但工作两三年后,渐渐发现世界跟我们想像的很不一样,权力争夺、自私剥削、虚假微笑,都让每一个诚挚的心灵受伤。于是许多人愤世忌俗,憎恨起恶心的大人,决定收起炽热的真心,躲回安全的保护壳,永远当个孩子,一辈子不再冒险。

又或者我们发现,亲密关系其实好难,不是童话故里的王子公主,没有幸福结局,更多的是不安、争吵、怒骂、猜忌、比较、背叛,这一切都令人受伤。从此决定不再真心付出,谁认真谁就输,宁愿当渣男渣女,也不要被谁辜负,成了感情中的永恒少年。

当我们退缩不敢再努力活着,表面看起来安全了、平静了,但事实上却是荒废、凝滞了,当生命越靠近终点越令人焦虑,因为清楚感受到自己并没有真正活着,就像法兰兹说:如果日落让你感到悲伤,那是因为日落前没有足够的冒险。

宁可轰轰烈烈去爱、去受伤、去挑战、去挫败,也不要白白费费在压抑、麻痹、假装、骗自己。

图片|电影《灵魂急转弯》剧照

努力感受生命一切,体验越多就是大赢家

如果我们身上有着永恒少年,害怕受伤、愤世忌俗的影子,可以就像 22 号那样,换一个全新环境,重新感受以前不曾体验的,去旅游、换个地方住、改吃不同的餐厅、走不一样的路回家、多抬头看一下天空、学一个全新的语言。

也可以认识对生命有着满满热忱的人,就像 22 号好奇乔的生命,去探究他的热情从哪来?为何选择这样活着?认为活着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一切的重点就在感受,不再只是空想。唯有用自己的身体、意识、情感、心灵去体验,站在舞台上亲自演出,才能体会到与观众截然不同的视角与体验,这就是无论如何,每个人都必须亲自来一趟,亲身活过一次的理由。

正如钟颖老师精辟地说:永恒少年向往着『轻』,却不知道那总是联系着『重』,自由与责任是同一事物的对立面。他们向往飞翔,向往远方未曾经历的故事,却因此失去了自己的故事。

亲爱的 22 号、22 岁、每个可能是永恒少年、少女的我们,请记得灵魂不计较输赢,他只想要丰富精彩的体验,沈重的、快乐的、痛苦的、清澈的,体验越多越才是大赢家,把所有历程都当成收获,大步走上自己的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