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Vanessa Wang

我的不完美主义

许多住在美国的华人对于美国人的印象,就是他们吹捧自己的能力大过实力。一方面来说,这是对于美国教育从小培育孩子沟通表达能力的肯定,另一方面来说,也是感叹中华文化注重的谦虚、光芒不外露在此无用武之地。

身为一位小时候体验过东方和西方教育两边的人,我认为谦虚确实可以是一种美德,但我觉得很多时候,华人在美国工作的问题症结不在于谦虚,而在于不够肯定自我。也许是一种完美主义的执着,使得许多人永远觉得自己不够好。

或许这跟我们的教育体系、考试制度有关;因为考卷上的每一分、每个作答会直接影响我们读的学校、未来的发展,使得我们不得不斤斤计较于完美,也使得我们对于犯错的容忍度相对地低。而美国人或许也不是真的那么自吹自捧,而是在他们的认知里,他们确实就是蛮棒的!

我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从波多黎各搬到中国。不管是在波多黎各或者中国,我都有上钢琴课,但差别是,我在波多黎各时对钢琴非常有兴趣,因为我的老师永远用鼓励的口吻称赞我:你真的太棒了!好厉害!弹得真好!天才!

而到了中国,我变得非常讨厌练钢琴,原因是我的老师很严格。其实她是一位用心的老师,对自我要求很高,所以同时也求好心切地用严厉的标准看待我的手腕姿势、节拍、指法、大小声??每个细节都不能轻忽。

我从钢琴天才瞬间变成一个一首曲要重复练半年的学生,因此我对于钢琴的兴趣也被抹煞了。

图片|Photo by Jerry Wang on Unsplash

搬到中国后,我发觉所有的老师都比较严格,要得到称赞确实不容易。在波多黎各时,我可以因为任何理由被赞美,不管是我举手发言说了一句话或者是我穿了一件很漂亮的衣服去上学,老师们都不吝于赞美。

所以刚开始进入中国的小学时,我确实很爱发言;国语课本有一篇新诗是关于慵懒的夏日,里头似乎提到梦游两个字,所以我就举手分享了我的梦游体验。但我渐渐发现只有我一个人会在课堂上分享这种私人小故事,其他人则是老师问问题或点名才会站起来说话,而且内容最好还是要跟文体或修辞技巧有点关系才好。

到了国中,我更是在学校体验了所谓少一分打一下以及少一个标点符号扣一分的教育方式,让我渐渐理解我所在的生存环境、社会,是容不下半分错误的。

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成长,我不算混得太差,最后也上了台大土木系、读了台大的硕士。许多中国的高材生回想起读书时代的点点滴滴都痛恶我们的填鸭式教育,但不同于我的钢琴体验,对于读书我倒是没有什么不好的回忆。

再无理的学校教育,都能被温暖的家庭教育弥补

我同意填鸭式的教育有待改善,但庆幸的是,这种对于分数、对于完美的执着,没有对我造成永久或很深刻的影响;这应该要感谢我的母亲。

每个孩子的教育除了学校老师给的,家庭教育也同等重要;现在是人母的我,对此有更深刻的体悟。

我的母亲很注重我们的教育,因为她自己在学术界工作,但她选择将读书的责任交给我自己管理;虽然她很凶(尤其对于我们的待人处世方式),但鲜少在意我考试分数几分的差距,除非是非常明显的退步。

她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她从不吝于赞美她的孩子。她的赞美不限于学业上;任何我们做的芝麻绿豆小事,例如头发绑得很好看、衣服穿起来很好看、懂得品嚐某种美食、讲出一句有创意的话??她都会让我明确地感受到她的喜悦和骄傲。

对于一个孩子,大人的肯定是很重要的;虽然在学校默写课文写错一个标点符号就会被扣一分,但可能因为搭配在家我母亲浮夸的赞美,所以我一直能够维持自信心。

考试并非人生的全部,美好的回忆才是

在中国社会,分数确实是重要的;这是社会的现实、我们现有的游戏规则,所以没有办法。但就像人生有时候不要每件事情都过于严肃,对于考试的结果偶尔也可以轻松面对,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或许也有帮助。

我印象很深刻的一个经验,是在国中的时候,我们家突然决定在我考期中考的时候去日本玩。这对我来说是很严重的事情;期中考那么神圣的事情如何能够缺席?但我的爸爸妈妈却还是把我带去日本家庭旅游了,并且跟我的导师报备我玩回来再补考。

图片|Photo by Masaaki Komori on Unsplash

去完一趟日本,我独自坐在空教室里进行人生第一次的补考。根据学校补考规定,分数要打很大的折扣,所以我那次每个科目的分数都非常地难看。但我爸妈说没有关系,人生的考试有一大堆,不用太在意。

因为那次考得特别烂,到了下一次期中考我意外地得到了分数进步最多的最佳进步奖,这件事也变成我人生中一个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好笑的小插曲。在学期中带小孩翘课出去玩当然不是好事,但以长远来看,我的父母让我理解到考坏一次并不会怎么样、考试并非人生的全部。

我的父母在一个要求完美的制度中给了我不完美的空间,这对于我的自信心是有帮助的,也让我用更长远的视野看待人生:长远来看,很多事情不需要执着在一次考试、一次的成败,因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而且多年后我还会记得跟家人出去玩的美好回忆,却不会记得考试的内容。

输在起跑点?不,重点是努力跑到大家身边的过程

因为不要求自己凡事要 100 分,所以我觉得 80 分、90 分的自己很棒,这也让我更勇敢地去尝试人生很多不同的挑战、不断跨出舒适圈。

这几年,我写了很多篇关于转行的文章,分享我的个人经验。许多人在考虑要不要转行时,一个很大的担忧是自己已输在起跑点。例如要转行成工程师,如何跟那些从大学开始就读工程科系的人竞争?

我自己的人生中,有许多输在起跑点的经历:我在波多黎各上小学时,我听不懂老师、同学説的西班牙文;我小学四年级搬到中国的时候,我看不懂中文;从土木工程领域去读马里兰大学创意写作硕士前,我没有任何文学、文科的训练;转行成为软体工程师之前,我没有读过相关科系。

每次我都是输在起跑点,但每次我也都慢慢追上其他人了。我不知道有没办法做到超越那些原本跑在我前面的人,但因为我的不完美主义,我觉得就算超越不了,能跑在大家附近,不也很好吗?

图片|Photo by Aditya Ali on Unsplash

我的老板最近给我的回馈,是他觉得我能以企业目标、大局角度分析许多问题,而不是像组上其他软体工程师凡事以技术层面切入。这个回馈反映了我欠缺程式技术方面的经验,但也肯定了我过往非软体工程师时的经历:就是因为我从别的行业转过来的,所以我看事情的角度可以跟别人不同。

许多读者来信问我他够不够格去申请一份工作、怕自己还没有准备好、没有相关学历证照??我的答案是,你已经够好了。

如果着眼自己缺少的部分,我们永远都是不完美的、鸡蛋里挑骨头是挑不完的;但如果相信自己已拥有的优点,那我们每一个人都已经很棒了。相信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