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留佩萱
我以后要变得很有钱,钱到哪里我就要到哪里,我要比我爸还有钱,我要成为世界知名的人,每个人都会认识我,当你用 Google 搜寻我的名字时,我的名字会第一个跳出来。影片中的男性个案激动地说着,我按了暂停,拿下耳机,看着萤幕上定格的画面,在已经写满满的笔记本上写下自我价值四个字,然后打了一个很大的问号。
督导硕士生是博士班课程的一部分,每个礼拜我都要花许多时间观看我督导学生的谘商录影,然后和学生见面讨论、给予回馈,培育他们成为一位心理谘商师。影片中这位大学生,就是我督导的学生正在谘商的个案。这位个案一开始因为感情问题来到谘商室,他觉得自己有问题,因为每次的恋情都非常短暂,而每次失恋后,他都会觉得自己很失败、没有价值、无法忍受自己孤单一个人,但只要找到下一位约会对象,心情就会立刻好转起来。在第一次谘商会谈时他说:我想要学习在失恋时可以怎么样赶快复原!
我非常想继续了解这位个案,可惜在三次会谈后他就没有再出现,而最后一次,他说他以后要变得非常有钱、要成为世界知名人物。
把影片按暂停后,我看着自己写的笔记,心里更想知道的是:为什么你无法忍受自己一个人?为什么你痛恨和自己在一起?为什么你需要很有财富和名气?如果没有这些外在条件,你觉得你有价值吗?
图片来源|Flickr Creative Commons 图片作者|liz west
有条件的爱,让我们害怕变得平凡
这位个案让我想到以前看过的一场 TED 演讲:加拿大医师盖伯.麦特(Gabor Maté)解释人为什么会成瘾(注一)。他说,如果要了解成瘾,就不能只看成瘾行为带来的坏处,而是要看这些行为带给人什么好处?他解释,任何一种成瘾行为,都是要帮助人减轻痛楚,填补内心的空虚和匮乏;不仅仅是一般熟知的毒瘾酒瘾,许多人对金钱、地位、权力成瘾。麦特医师最后说:那些最有权势的人,往往都是世界上最空虚的。
我想,对于这位个案,比起解决失恋时要怎么赶快复原,他有更深层的议题需要处理──他的内心缺乏对自我的价值和认可,而这一块大黑洞,需要用外在的物质和关系来填补,所以他需要不断交女朋友、需要追逐财富和名气。
许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被要求要成功、要胜利,对于这些孩子,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只有你表现好我才会爱你,不然你就没有价值、不值得被爱。在中国,我看到许多家庭把爱和成绩牢牢绑在一起,当然,父母不会直接对孩子说我的爱是有条件的,而是从每天生活的互动来传递这些讯息:成绩好时欢欣喜悦、考差时责骂孩子、平常的谈话内容都是好好用功读书、怎么成绩又变差了?、谁谁谁的成绩那么好,为什么你做不到?
爱是从日常生活中的微小互动所累积而成,而这样的成长环境,当然会让孩子觉得:如果我要得到爱,我就要成绩很好、要有好学历、好成就。当然,你也可以把好学历这个格子换成其他条件,像是优异的运动表现、优秀的音乐成就、身材要苗条、要有各种才艺??等等,当父母无法爱孩子的全部,只爱孩子的某一部分,这就是有条件的爱。
当爱变得有条件、当孩子无法百分之百被爱与接纳,孩子也就无法认识真实的自我、无法建立起自我价值和认可。这些有条件的爱,让孩子长大后变得害怕平凡,毕竟,在成长过程中,一路都有内在的声音告诉他们:价值来自于成就与名气,平凡是失败、是羞愧、是没有价值。
当自我价值来自于比别人优秀??
研究显示,一个人如果自尊很低,可能会有忧郁症、焦虑症,或是其他心理疾病。但是研究人员也发现,那些充满高自尊的人也可能有问题,像是发展出自恋型人格、自以为是、以及各种歧视与偏见。美国教授克莉丝汀.涅夫(Kristen Neff)解释,重点不是你有多高的自尊,而是,你的自尊从哪里来(注二)?
而许多人得到自尊的方式,是藉由把别人踩下去。
当一个人的内在没有自我价值与认可时,就需要藉由与别人互相比较来彰显自己有价值──当我比别人好时,才会觉得自己好,所以我们需要不断批评人、贬低人。
美国社工系教授布芮尼.布朗(Brené Brown)在她的书里写着(注三),我们越喜欢批评别人的事情,往往是自己越自卑、越羞愧的部分。如果一位母亲对于自己的教养方式感到自卑,她就更容易去批评数落其它母亲;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长相身材没自信,就更可能去挑剔评价别人的身材。因为藉由批评贬抑别人,感受到我比你好,才会觉得自己有价值。
而当一个人极度需要我比你优越,就可能形成自恋型人格疾病(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研究显示,近年来,自恋(Narcissism)就像传染病一样蔓延开来。自恋型人格患者极度自我为中心、认为自己比别人优越、比别人重要、非常需要外界的认同与赞赏、并且不断塑造完美的假象。布朗教授在书中谈论自恋时解释:
如果用羞愧的研究角度去看待自恋,我看到这些自恋型人格患者背后所埋藏的羞愧感和恐惧,害怕如果自己不够出色,就不会被注意、不会被爱(注四)。
图片|来源
你想要比人好?还是想要与人有连结?
于是,许多人为了获得爱与认同,不断追求财富与成就,要让自己比别人优越。但是,很矛盾的,藉由把人踩下去来彰显自己有价值,这样的过程其实是让人越来越孤独,因为当你汲汲营营地想要赢过别人,就失去了和人真正连结的机会。毕竟,如果你一心只想着要比别人好、和人相处时内心不断互相竞争,要如何真正去聆听、了解另一个人?如果你的自我价值是来自互相比较下的优越感,又要如何真正去了解、认识自己?如何建立起对自己真正的价值和认可?
在谘商室中,我看到许多个案这样辛苦地活着。他们整个人的价值,取决于自己是否成功、是否功成名就。他们害怕失败,不容许自己犯错,他们的人生就像是走在一条称为完美的钢索上,身上背着刻着成功的大石块,稍有失足,就跌落万丈深渊。
人与人的连结,才是人生幸福快乐的关键
但是,如果你去询问那些失去挚亲正在哀悼中的人,他们最想念的,都是那些已经失去了的平凡时刻──睡觉时可以听到身旁伴侣的打呼声、早上起床时可以看到伴侣坐在餐桌前喝咖啡、出门时可以给孩子一个拥抱与亲吻。他们最想要的,是希望可以再去享受这些平凡时刻。如果你去询问临终的病人有哪些遗憾,没有人说希望自己可以更有成就或更有钱,他们遗憾的,都是没有花足够的时间去享受那些人与人间最真挚的连结。
人生的非凡,都是从每天细微的平凡的时刻所堆砌而成。美国哈佛大学做了一个长达近八十年的研究(注五),追踪七百多位受试者,想要了解人生快乐的关键因素是什么,答案不是财富地位或权势,而是有健康的人际关系,与人有良好且有意义的连结。
与其教孩子要胜利、追求未来的功成名就,我们更需要教孩子去享受每一个平凡的时刻──去活着、去感受、去好好经历与珍惜每一个当下、与人连结、去看见每一个人的独特与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