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瑜君、万玲
苹果创办人史帝夫.贾伯斯曾说:单纯有时比复杂更难做到,因为你必须非常努力地整理思考,但这绝对是值得的,因为只要能做到这一点,连山都能移动。
良好的思考能力,能让人迅速判断出哪一种资讯是有用的,什么是重点?何处是关键?哪些需要牢记?哪些简单了解?等到要用的时候,在网络搜寻一下就可以了,就像爱因斯坦觉得他并不需要记住音速是多少一样。
思维图是一套和思维过程对应的视觉图形工具,它可以把大脑中原本混沌抽象的思维过程变得具体、直观,让人看得见,摸得着自己的所思所想,从而掌握思维方法和技巧,学会有意识地思考。
图片|来源
思考将成为更重要的力量
美国顶级畅销书作家威廉.庞德斯通,在他的新书《知识大迁移》里,谈到一个古希腊的例子,很有代表性。即古希腊的元老院内,有一种职业叫作助记员。他们的工作,就是在元老们辩论的时候,提供辩论者所需的事实。如城里有多少人口,上个月天气怎么样??诸如此类。
这个职业假如用古希腊语直译过来,就叫好记性。这些人相当于古代的百度、谷歌,专门负责给答案。元老们要辩论政治,真正的竞争在于,他们能向助记员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从两者的关系来看,夸张一点说,助记员专责供应知识,元老们则努力思考,不可互缺,彼此结合才能迸发出强大的力量。
而在今天这个知识充盈且获取便利的时代,好记性有高科技代劳,无处不在,对人类个体来说,思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价值。
澄清一下,并不是说知识就完全不重要了,负责思考的元老们,如果没有丰富的知识,也根本问不出有价值的问题啊!雨果奖得主郝景芳说得很好:真正的创造力,是在满满知识基础上的灵活思维,肚子里没墨水,创意也只是胡思乱想。创造力是知识峰顶的一抹白雪,晶亮靠白雪,高度靠山峰。
即使在人工智能时代,宽阔的知识基础和灵活的思维能力,仍然是孩子必备的素质。不过,我们需要用不同的眼光去看待知识,去衡量该积累哪些层面的知识,因此思考就成了更重要的力量。
你有没有发现,身边那些学习能力强,后来发展也不错的同学,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特别善于思考。成绩好不是因为死读书,而是学得很活。如果考试题目不难,大家的成绩也就不会有太大的差别。但只要有一两道具监别度的附加题,或者是竞赛级的考试,差距马上表现出来。
同一个班的学生,每天上同样的课,做同样的作业,为什么考试成绩有高下之分、知识掌握程度有强弱之别呢?
原因是学生们虽然接收到的知识是相同的,但怎么筛选、如何加工,每个人吸收后做什么事,产生的价值是不一样的。就像同样的食材,不同的厨师能做出不同品质的菜肴一样,能否让知识衍生出更优质的后续发展,将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
不少人平时只习惯于做一次性思考,这其实不算真正的思考,只是接收了老师教授的知识,然后把它一次又一次地套用到作业、测验题目中,并没有停下来对学过的东西,进行完整的归纳和分类。这在题型没有变化、难度没有加大的考试中,是行得通的。
但只要遇到那些无法立即明白的难题、任务、现象,需要发挥思考能力去寻找,甚至创造答案的情况时,长期缺乏思维训练的孩子就会很吃亏。而那些善于思考的孩子,他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仅满足于吸收老师传授的知识,完成交代的作业,还在听课和练习的过程里,养成不断动脑筋,提出新的问题,积极寻找答案的习惯。
知识在他们的思考中已经开始发酵,经过一连串的碰撞和膨胀,成为自身的一部分,所以无论考试如何变换题型、方法,他们也能轻松以对。上页两个图形,就可以说明其中的差异。
有些学生大脑里的知识储存,就像左边的图,零散而混乱;而有些则像右边的图,清晰且有条理。思考能力强的孩子,善于对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分析联想,并和脑海里的旧知识,产生关联和类比,自然加深了记忆力和理解度。和我们在一个收纳整齐的家里,找东西会很顺利类似,当需要把这些档案调出来,例如考试或者解决问题时,同样也得心应手。
图片|来源
思考,让我们在知识的宇宙里更从容
现在是一个资讯爆炸的时代,不是缺乏知识,而是多到满出来。《知识大迁移》中提到,过去的知识总量比较少,人和知识之间是一种占有关系,占有越多能力越强。但是时代变了,知识总量已经达到任何一个人,用任何一种方式,都无法完全占有的程度,哪怕只是一个冷门的小众市场。
打比方:过去水很少,而自己这个桶颇大,往空桶里舀水,当然是装得越多越好;但现在的水多得像大海,即使装了满满一桶,也起不了什么作用,所以必须要学会游泳,直接往水里跳。
学习方式必须改变,比起积累细节的知识点,我们更需要宽广、多维的知识脉络,还有快狠准获取有效资讯的能力,而不是被动地把接收到的一切,都设法倒进自己的桶里,被它们牵着鼻子走。
良好的思考能力,能让孩子迅速判断出哪一种资讯是有用的,什么是重点,何处是关键,哪些需要牢记,哪些简单了解,等到要用的时候,在网络搜寻一下就可以了。就像爱因斯坦觉得他并不需要记住音速是多少一样。
图片|来源
思考,让我们对人工智能还保有些许胜算
以色列天才历史学家尤瓦尔.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在 2017 年初出版了《未来简史:从智人到神人》一书,此书长期雄据《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中,书里谈道:当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发展到日益成熟,人类将面临从进化到智人以来最大的一次改变,绝大部分人将沦为『无价值的群体』,只有少部分人能进化成特质发生改变的 『神人』。
这种说法听来有点危言耸听,或者在情感上很难被认同。但下面这点应该是没有太多质疑的,那就是关于人工智能的新闻会越来越多,人们在一个又一个,曾经只有人类能够胜任的领域,会接二连三地失守,在和人工智能的较量中败下阵来。
在学习知识,以及根据固定知识进行例行工作这方面,人类很难和人工智能相抗衡。要避免成为无价值的群体,必须具备强大的思考能力。现有的知识适用于解释过去和当下,而思考能力能让我们更完善应对不确定的未来。去探索未知,发明创新,做那些从无到有、从 0 到 1 的事情,是我们在面对强大的人工智能时,还能保有的一点胜算。
不同时代对人才的定义,影响着我们对孩子的培养方向。古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现代需要大量的工程人才,所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接下来这一代,资讯爆炸,人工智能蓬勃发展,学会思考,才能不被时代淘汰。
那要如何才能学会思考呢?这么抽象的东西能教、能学吗?
思维的传授并不轻松,和语文、数学那些划分清晰、有明确知识点的学科不一样,思维最大的难度,在于它的定义不够明确,也很难被感知,且不容易具体融入日常教学中。
所以长久以来,整个教育界都在寻求一种合适的方法,让老师在教学中,不仅能展现给学生问题解决的方式,还要呈现正确的思考过程,以利他们理解;同时也方便孩子把自己的思考能力表达出来,使老师能观察并且帮助他们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