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小孩步入幼儿阶段,所有的发展、思考模式都会跟婴儿不一样,这时候的他们活动力更旺盛、好奇心也更强烈,父母也必须配合孩子的成长,有不一样的教育模式。

1. 让他们自己来

在婴儿期,几乎所有事情都是父母代劳、帮孩子做好好。但等到小孩进入幼儿期,能听得懂大人说话后,就可以试着放手让他们学习自理生活,例如自己吃饭、自己摸索着穿脱衣服、自己一个人玩耍,甚至用安全的方式帮忙做点家事:帮忙洗菜、洗玩具。这时候大人必须要克服的是小孩越帮越忙的不耐烦或是衍伸出来的脏乱,因为这一切对小孩而言都是新鲜的,一开始一定都是用玩耍的心态在做事,但也可以从中学习自己照顾自己、渐渐长成独立的大人。

2. 让小孩体验挫折

不晓得大家是不是跟妞编辑一样,在小孩出生头一年都很怕小孩哭,一听到小孩哭就开始心悸焦虑,不管小孩要什么通通奉上;更不敢放他一个人,怕他不小心跌倒撞到头、破皮、受伤。但是等到小孩能够沟通以后,就要用另一种方式让小孩认识危险。

当然我们不是放小孩自生自灭,什么都不告诉他就让他玩剪刀、玩火,或是利用自己大人的优势尽情打压小孩,而是在教育小孩过程中,画出一条界线,让他知道如果超过界线就有可能会受伤,会痛;而不能做的事情更是不论他怎么哭、心情多不好、多生气,不能做就是不能做。

这时候要克服的是小孩听得懂、但心理上无法接受,而这种挫折感从小就要让小孩体会:不是他想要,就得所有人配合他,而教育也是从这时候开始变得困难,因为这时候的小孩会开始叛逆、为了不高兴而哭,变得不讲理。大人在教育的时候也就得多一份耐心,不断地跟小孩解释。

3. 让小孩有权利说不

当小孩进入叛逆期,不要不要似乎变成了他们的口头禅,什么都不要、不要洗澡、不要吃饭、不要睡觉,增加大人许多烦恼。但有时候我们还是要尊重孩子的意愿,让小孩练习说不要、练习拒绝:不要穿这套衣服、不要玩这个玩具、不要看这部影片,给他们适度的空间练习拒绝,以后才有办法保护自己、勇敢地提出自己的想法。但不得不说,让小孩对哪些事情说不、哪些是孩子一定得接受的事情,可能连夫妻的意见都会有所不同:爸爸说可以不用洗澡、但妈妈坚持要小孩洗澡,这时候夫妻双方可能就要先有共识,才不会有双重标准。

4. 在父母看得到的地方,让小孩独处

在育儿过程前一年我们更是不断接收到:陪伴的重要性,为了安全、小孩的安全感,给小孩爱的环境,在小孩一岁以前我们几乎寸步不离,走到哪就带着小孩去哪。但当小孩逐渐长大,专注力越来越长的时候,我们可以渐渐放手,让小孩在安全、我们看得到的地方,让他们独自玩耍。儿童心理师Rachel Busman更解释:小孩独处是他们逐渐独立的过程,而且大人在忙的时候,他们更要学会耐心等待、自我调节空闲时间、跟了解自己。儿科医生Ana Pal:幼儿独处不只可以让大人稍微休息一下、做自己的事,孩子独处时更可以激发他们的想像力、独立性,而不再事事都有大人指挥。

5. 让小孩参与大人谈话

虽然幼儿还在学讲话、逻辑建构的阶段,但适度的让小孩参与大人的谈话,其实对于小孩语言学习、以及成就感都有极大的好处喔~毕竟大人的话题广泛多了,而且包含更多艰深的词汇跟用法,可以迅速扩充小孩的知识库;而且让小孩参与大人的话题,小孩也会觉得自己是个小大人。有了自己是大人的自觉后,其实小孩子会更容易接受不喜欢的东西。(因为爸爸妈妈是大人、爸爸妈妈都有在做,自己是大人也要做)

在婴儿进入儿童的阶段,小孩的思想、言行举止都会有很大的改变,他们也刚好卡在:能做一点点事、我们又不放心的阶段。但如果我们能给小孩足够的信任,他们会长大得很快、越快能够独立、独当一面喔!

Source:Popsugar

你不孤单!你担心的、伤心的、焦虑的我们都懂。

快来加入私密社团妈妈妞真心话,一个属于妈妈们的交流小天地~